某醫院放射檢查室外張貼電離輻射標志(圖自網絡)
青島新聞網3月25日訊 近日,有網友向本網爆料稱,自己陪同家屬到某醫院做放射檢查時,在診查室里看到墻上張貼的電離輻射警告標志,但醫生并未給患者及其本人穿戴任何防護用具。做CT、胸透等放射檢查的患者及陪同家屬是否需要相應防護?X射線檢查到底有什么風險?國家衛生部門對此是否有相關規定?對于網友普遍關注的問題,本網記者進行了獨家調查。
放射檢查要不要穿防護服?
記者查閱國家衛計委官網公示的《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防護要求》,放射檢查機房門外應有電離輻射警告標志、放射防護注意事項。每臺X射線設備根據工作內容,現場應配備工作人員、患者和受檢者防護用品與輔助防護設施,其數量應滿足開展工作需要,對陪檢者應至少配備鉛防護衣。
對于個人防護用品和輔助防護設施配置要求,國家衛生部門也有詳細規定。其中,放射診斷學用X射線和CT體層掃描兩項放射檢查,患者和受檢者個人防護用品包括鉛橡膠性腺防護圍裙(方形)或方巾、鉛橡膠頸套、鉛橡膠帽子。
根據規定,只要可行,就要酌情為輻射敏感器官(例如性腺、眼晶體、乳腺和甲狀腺)提供適當的屏蔽。
隨后,記者先后咨詢青島市立醫院、青島阜外醫院等多家醫療衛生機構,關于放射檢查是否需要防護等相關問題,多家醫院幾乎給出了一致的答復。按照國家規定,此類檢查需要為患者及陪同家屬做相應遮擋等防護,但現實是每天放射性檢查患者很多,這項要求在幾乎所有醫院里都難以實現。某醫院放射科主任表示:“每臺CT機都配備一副鉛衣,檢查前,醫生會讓陪同患者做CT的家屬穿好鉛衣。但患者基本從不遮擋。”
不做防護,對患者是否有危害?
記者咨詢多家醫院放射科專家,專家認為,不少人之所以會害怕,是對醫用的X射線認識不夠。CT有電離輻射,掃描一次都不會超過規定劑量,最多的項目是做血管成像,但一次的劑量也在年接受劑量的范圍內。CT機多數能直觀顯示每次劑量值,不會超過規定的可接受劑量。由于設備技術的進步,現在的輻射劑量和以前相比已經大大降低,基本不用擔心它的危害性。
根據國家衛計委官網上公示的《醫療照射放射防護基本要求》,診療程序中,患者防護最優化的基本目標是使利益最大程度地超過危害。由于患者受到有意安排的輻射照射,防護最優化可能是復雜的而且并不一定意味著要降低患者所受劑量,因為應該最優先考慮在診斷性照射中獲得可靠的診斷信息和在治療性照射中達到治療效果。
某醫院放射科專家告訴記者:“防護最優化,舉例來說,做胸透時應用鉛板將患者甲狀腺保護起來。但是胸透會照射到頸部中下位置,要確保完整的診斷信息,甲狀腺就要暴露在外面。同樣的,CT做頭部檢查時,甲狀腺也沒法得到有效保護。”
孕婦和兒童可以做放射檢查嗎?
輻射照得越多,對身體的傷害越大。X射線屬于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會引起人體細胞離子化,引起細胞突變而致癌。根據規定,除非在臨床上有充分理由要求,對已懷孕或可能懷孕的婦女進行會引起起腹部或骨盆受到照射的放射學檢查,否則要盡量避免;對有生育能力婦女腹部或骨盆的任何診斷檢查應十分慎重,使可能存在的胚胎或胎兒所受的劑量最小。
另外,對于孩子來說,射線有可能對敏感器官造成發育損傷。《醫用X射線診斷放射衛生防護及影像質量保證管理規定》中規定,“對嬰、幼、兒童、青少年的體檢不應將X射線胸部檢查列入常規檢查項目。”專家提醒25歲以下人群,尤其是兒童,應盡量少拍X光,遠離X射線。
患者做放射檢查,家人受影響嗎?
“我本人做了放射性檢查,對我的家人或親密接觸者是否會有影響?”這也是不少網友關心的問題。
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一般來說,醫學檢查中的輻射有兩類:一類是放射影像中的輻射,比如拍X光片、做CT,這種輻射具有方向性和可控性,輻射劑量相當小。另一類是核醫學檢查中的輻射,它不具有方向性,而且會相當時間持續存在,但采取措施后具有可控性。一般接受核醫學檢查后,人體內往往會存留放射性核素,如果不加以防護,會對周圍接觸的人群可能造成輻射傷害。
不過,現在這種檢查采用的核素輻射距離很短、劑量低,而且作用時間短,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也非常小。接受核醫學檢查后,短時間內還是盡量避免家人近距離親密接觸。
放射檢查多久做一次是安全的?
過于頻繁、長期的X射線檢查應盡量避免。國家衛計委有明確規定,在健康檢查中應嚴格控制放射檢查頻次和受照劑量,一般每人每年在健康體檢中應用放射檢查技術不超過1次。需要說明的是,特殊疾病人群檢查次數遵循醫囑。
青島新聞網記者提醒廣大市民,根據《放射工作人員與受檢者防護制度》,任何受檢患者有權要求進行放射防護,放射科備有鉛防護用品,患者可以無條件提出使用。患者對放射科工作人員的檢查及要求有疑義和不理解時,有權當時提出疑問,并要求得到解答。(青島新聞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