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醫用放射設備被普遍應用于各個醫療機構,對腫瘤等疾病的診斷、治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放射線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人們如若缺乏了解,不嚴加防范,便有可能導致傷害身體,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為了加強醫務人員的防范意識,最大限度地避免廣大群眾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就需要讓大家了解放射線對人體產生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放射線防護措施。
1.放射線的種類、來源以及作用方式
在從事放射工作的職業人群中,對人體產生損傷作用的放射線主要有5種:A射線、B射線、C射線、X射線和中子(n)。放射線可以來源于自然界也可以來源于各種人工放射源,不同的放射性物質衰變會產生不同的放射線,例如:A射線來源于239钚、212釙;B射線來源于99鍶、氚等。放射性危害的作用方式主要包括外照射危害和內照射危害兩種,其中,外照射危害主要來自于C射線、X射線和中子等貫穿輻射,只要脫離或者遠離放射源,外照射危害就會停止。內照射危害主要是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的空氣、水、食品及其他物品通過飲食、呼吸、皮膚毛孔、皮膚傷口進入人體內,從而釋放出放射線對人體進行照射。微量放射性物質如果進入體內,將會連續照射人體,直到放射性物質衰變了或被排出人體為止,因而可能產生可觀的劑量。
2.放射線對人體產生損傷的生理基礎
產生放射生物效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放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而導致的生物分子的電離和激發的直接作用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由基導致的繼發作用,主要表現為水自由基對生物分子的損傷作用。輻射損傷通過脂質的過氧化作用造成體內包括細胞膜、線粒體、溶酶體膜、核膜等生物膜的損傷,使生物膜的能量傳遞、物質轉運等功能受到影響,并使糖鏈產生斷裂和失活。輻射最主要作用于細胞的DNA和細胞膜,引起的DNA損傷主要包括:堿基的破壞或脫落、糖基的破壞、DNA鏈上不穩定位點的形成、DNA鏈的斷裂等。在同一生物有機體內各種細胞和組織器官的輻射敏感性因其種類與生理機能狀態的不同而差異較大,可以分為高度敏感組織、中度敏感組織以及不敏感組織。人體受到放射線照射后主要的健康危害來源于各種射線的電離輻射,電離輻射會對人體發生理化、生物變化等輻射效應,它既能治病,又會致病,它產生危害的性質和程度因輻射的物理學特性和機體的生物學背景而有所不同,可以是發生在受照者本人的軀體性效應,也可以是因生殖細胞受到照射引起的發生在受照者后裔的遺傳性效應;可以是超過一定水平照射后必然出現的必然性效應,也可以是受照水平雖低也不能完全避免的隨機性效應。
3.放射線輻射防護的原則
3.1實踐的正當化
相對于放射線對于人類和社會帶來的好處,其有可能帶來的害處是可以接受的,也就是說,不應該限制放射線項目的合理進行。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3.2放射防護最優化
無論是職業人員還是非職業人員,都應當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所有輻射照射都應保持在合理達到的盡可能低的水平。
3.3個人劑量限量
個人所照射的劑量當量不應超過規定的限量。一般規定,職業性人員照射劑量限值:連續五年內有效劑量<100mSv,年平均為20mSv,在任何一年內有效劑量必須<50mSv,眼晶體的年劑量限量值為150mSv,皮膚為500mSv。非職業性人員的年有效劑量為1mSv,或連續5年的年平均劑量<1mSv。孕婦在妊娠被確定以后,余下的妊娠期內,下腹部表面的劑量限制應<2mSv。
4.放射線防護的具體措施
4.1外照射防護措施
4.1.1屏蔽防護
各種放射線設備和放射性藥品的操作必須在有屏蔽的情況下進行,并要根據放射性核素發射的射線的種類、能量選擇合適的屏蔽材料,例如:γ射線要用鉛或鉛玻璃防護,β射線用有機玻璃防護等。在選擇具體屏蔽防護用品時不僅要考慮到材料的屏蔽功能,還要考慮經濟方面的因素以及是否方便操作,如果操作時間有所延長,工作人員受到的輻射劑量可能會有所增加。
4.1.2距離防護
據統計,人體與放射源的距離增加一倍,則可以使輻射的劑量減少至1/4,因此操作時盡可能增大與放射源的距離,例如:開瓶時使用長桶開瓶器;分裝時采用遠距離移液管;注射時采用長的注射筒等。
4.1.3時間防護
受照劑量與受照時間成正比,因此,醫護人員應當迅速準確地操作和檢查,縮短接觸放射性核素和患者的時間,這就要求操作者必須技術熟練、情緒鎮定、物品準備齊全、操作迅速準確、并盡量采用較先進、快速的檢查方法。
4.1.4控制污染
操作放射性物質難免發生污染,因此應將存放放射性物質的房間與辦公室、休息室和資料室等嚴格分開,采取三區原則,即建立控制區、監督區和非限制區,各區內的使用物品不能互相換用。醫護人員進行操作時要穿隔離衣或在普通白大衣外面加袖套和圍裙,戴橡皮手套、口罩、帽子,穿專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頭發以及吸收放射性氣體。嚴禁在工作場所吸煙、美容化妝、進食和存放食物。發生意外污染時要及時正確處理,避免污染擴散,并對污染成分不同的物品分開處理,避免交叉污染。清理放射室時應采用合適的去污劑和去污方法,必要時可采用放置、撤換和覆蓋的方式。
4.2內照射防護措施
開放性放射源可能通過口、呼吸道、皮膚傷口進入體內,因此內照射的防護關鍵重在預防。內照射防護的原則是盡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進入體內,盡量減少實驗場所及環境污染,定期進行污染檢查和檢測,把放射性核素的年攝入量控制在國家規定的限制以內。
結語:
放射線是一把雙刃劍,從總體來看,放射線對社會帶來的益處遠遠大于其危害,但是公眾也應當了解放射線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了解放射線防護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放射防護工作應該引起大家足夠重視,經常接觸放射線的醫院放射科人員應該加強行業自律,嚴格遵守醫院放射科的專門規定,防止放射線對自身和患者帶來傷害,廣大健康人群也應該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避免傷害自身。